揭秘中国绘画中“似与不似”的境界

发布时间:2024-04-29    

明】沈周  垂钓

在中国绘画中,追求“似与不似”的境界,就是绘画从“描画”转变为“书写”的过程。

宋】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卷 局部

在中国古代绘画中,从“描画”向“书写”的转变代表了一种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的演变。起初,绘画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,强调形似和物象的真实表现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绘画逐渐注重通过笔墨表达内心情感和审美意趣,强调个性化和艺术性,超越了纯粹的模仿和再现,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。 

清】石涛  云山图

“似与不似”的境界强调了绘画在表现对象时需要兼顾象征性和表现力,同时保持一定的写实性和真实感。这种追求使得绘画不再仅仅局限于模仿和再现客观世界,而是赋予了绘画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表现力,使其能够超越客观世界的限制,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。

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,“似与不似”的境界以及从“描画”到“书写”的转变,反映了中国绘画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的不断演变和丰富。这种转变体现了中国绘画在表现形式、审美意蕴和艺术境界上的独特魅力,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更加丰富深邃的内涵和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。